内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月球形成原认为是大碰撞理论,现因日本 [复制链接]

1#

月球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星体,所以也成为了人类跨入星际文明的第一步,一直是人类争先研究的对象,正因此,月球的起源之谜,也渐渐的被人们所热议。

40多年来,关于月球的形成,一直有多种理论和假说,有人认为月球是被地球俘获的,有人认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形成的,还有人认为月球是从地球上被甩出去的,但其中,“大碰撞理论”是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认可的假说。

根据“大碰撞理论”,地球是和一颗名为忒伊亚星球发生撞击,使两颗星球熔融、高度混合。

最后,一部分破碎的星体冷却凝固,在不断经过时间的打磨,形成今天的月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博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太阳系形成早期,各大行星刚刚形成不久,太阳系空间中还比较混沌,一些天体的运行轨道还不稳定,原始地球和忒伊亚星球发生碰撞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两者撞击之后,是完全混合才分裂出月球,还是部分混合再分裂出月球,并不能确定。

郑永春博士还说到:“虽然还是有一些月球观测的事实,还无法用‘大碰撞理论’完全解释,但这个理论是目前能最多解释月球观测事实的假说,获得了学术界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

不过,近日“大碰撞理论”遭到一些科学家的质疑,月球如何诞生再次成谜。

这一次质疑,来自于日本的探月工程。

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对月球发射了月女神探测器,展开了对月球元素丰度、矿物组成、地形、地质、重力场、月球和日地等离子体环境等项目的探测。

并最终传回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了“碳离子”月球表面分布图。

原本日本对这个“碳离子”月球表面分布图还没有很重视,但因最近的研究显示,月球表面的火山碎片中,有可能会出现碳以及挥发性水的痕迹。

这些痕迹很有可能影响到人类对月球起源的探索,非常重要。因此,日本科学家拿出了十几年前的月女神探测数据,果然发现了蛛丝马迹。

本来根据“大碰撞理论”,两颗行星撞击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非常高的温度,大概有-开尔文。这么高的温度,会让挥发性物质汽化,全部散出去,最终导致后来成为月球的这个碎片挥发性物质没有或者极少,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之为“干式”月球。

但通过日本科学家确认:月球表面还存在着很多碳离子的存在,而这些碳不太可能是来自于小行星撞击时带来的,也不能用太阳风的沉积来解释。据估计,碳被排放的速率为每平方厘米每秒约5.0×10^4个,这比可能的太阳风和微流星体所能提供量要更大。

此外,在月球的不同区域,碳的浓度也并不相同。在月球的正面,和较老的高原地区相比,更年轻的火山玄武岩平原区域相对更高一些,这也说明:这些碳是掩埋在月表以下,随着月球的地质活动才来到月表,而不是从太空中被送到月球的。

由此他们得到结论:这些碳本来就是属于月球的,而且已经伴随月球几十亿年了。这就让科学家不得不重新思考月球的形成过程。

不管怎么样,这次的发现都已经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月球及月球形成的认识。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计划,他们将在年重返月球,派宇航员登陆月球上探索这片我们阔别了50年的星球。

到那个时候,或许NASA的宇航员可以利用更先进的设备、带着更明确的目标,给我们一个最终的答案。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来评论区留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